2025 年 2 月 14 日凌晨,一起网约车抽成争议事件引发广泛关注。一位乘客花费 243 元乘坐网约车,而司机实际到手仅有 137 元,抽成接近 50%。愤怒的乘客立即向相关部门投诉,这一事件迅速在网络上发酵,引发了大众对网约车平台抽成问题的热议。
从司机的角度来看,高抽成严重压缩了他们的利润空间。网约车司机的工作本就辛苦,常常需要长时间出车,面临各种风险和压力。凌晨时段,本就是他们希望通过跑单多赚些钱的时段,却遭遇如此高的抽成,这无疑让他们的努力大打折扣。一位从事六年网约车租赁的沈斌(化名)坦言,“一层层抽成,加起来超过 40%,最高 50% 的单子也见过”,平台间买卖订单的现象的确存在,其中租赁公司除了赚汽车租金外,也会从中抽成。如此层层盘剥,司机们到手的收入少得可怜,长期下去,必然会影响他们的工作积极性,甚至可能导致部分司机选择离开这个行业,进而影响网约车市场的运力。
对于乘客而言,虽然他们支付的费用并未直接减少,但看到司机遭遇如此高的抽成,内心也会产生不满。毕竟,乘客与司机之间存在着一种隐性的 “契约” 关系,大家都希望自己的钱花得合理、公平。当他们发现自己支付的费用中有近一半被平台抽走,而司机却没有得到应有的报酬时,就会觉得自己的消费体验受到了损害。这种不满情绪如果得不到妥善处理,很可能会让乘客对网约车平台产生信任危机,转而选择其他出行方式。
而网约车平台方面,抽成是其重要的盈利来源之一。随着行业竞争的加剧,平台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市场推广、技术研发、运营维护等方面。然而,过高的抽成显然已经引发了司机和乘客的不满,这对平台的长期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平台在追求盈利的同时,也应该兼顾司机和乘客的利益,寻求一个三方共赢的平衡点。
事实上,这并非网约车抽成问题首次引发关注。此前,就有不少报道指出部分网约车平台抽成超过四成。网约车聚合平台的兴起,更是让抽成问题变得愈发复杂。这些聚合平台凭借自身的流量优势,将接到的订单转卖给其他小平台赚取差价,订单多次转手,导致每个平台都抽取佣金,司机到手的收入自然就更低了。
在这起事件中,还有一个关键问题值得探讨,那就是平台抽成的合法性。目前,虽然相关部门对网约车平台抽成有一定的规范,但在实际操作中,仍然存在一些模糊地带。部分平台通过各种方式规避监管,使得抽成比例居高不下。这就需要相关部门进一步加强监管力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平台抽成的合理范围,确保司机和乘客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
网约车凌晨订单高抽成事件给整个行业敲响了警钟。网约车平台、司机和乘客是一个相互依存的利益共同体,只有当各方利益都得到合理保障时,这个行业才能健康、可持续地发展。平台应反思自身的抽成策略,合理降低抽成比例;司机应通过合理途径维护自己的权益;乘客也应积极参与监督,共同推动行业的规范发展。相关部门更要发挥监管作用,为网约车行业营造一个公平、公正、透明的市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