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过后,耙耙柑大量上市,本应是 citrus 爱好者大快朵颐的好时候,可网络上却突然传出“耙耙柑吃起来甜是打了含砷退酸剂”的说法,瞬间引起了轩然大波。砷可是砒霜的主要成分,那可是剧毒物质啊,这耙耙柑咋就和它联系上了呢?
四川是全国最大的晚熟柑橘产区,耙耙柑更是其中的重要品类。像蒲江、眉山等地可是耙耙柑的核心产区。当地农业农村部门也的确发布过打击在柑橘中使用“甜蜜素”“脱酸剂”“增甜剂”等“三无”投入品的文件。专家说了,这些“三无”投入品里都含砷,在农业生产中是被禁止使用的。为啥会有部分人铤而走险使用这些东西呢?就是因为一些经销商和种植户想让柑橘提前成熟上市,抢市场卖好价。耙耙柑正常成熟季在年后2月,春节前口感特别酸,有些中间商就给果农高价,让他们用退酸剂,这样耙耙柑就能赶上节前走货的好时机。不过大部分种植户还是因为这类投入品对果树危害大、会缩短盛果期,没有去用。
但问题是,管理部门打击起来困难重重。2010 年修订标准后,水果产品检测结果里没了“砷超标”这个概念,即便检测出耙耙柑里有砷,也难以定责。现在专家和相关部门都在呼吁重新在标准里加入砷的限量规定。
我听完这事儿,可太生气了!为了那点钱,就不顾老百姓的身体健康,把含砷的“三无”投入品往水果里用,这简直就是谋财害命啊!咱消费者每天辛苦工作,就想吃到健康放心的水果,结果这些被黑心商家坑得提心吊胆。食品安全问题不是小事,人命关天呐!那些为了利益不择手段的人,就该受到法律的严惩。相关部门也得给力点儿,尽快完善标准,加大打击力度,不能让这些人逍遥法外。还有,咱们媒体也得多做做科普,让消费者知道怎么识别和选择健康的水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