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7日开学第一天,上海交通大学推出国内高校首个全国产化、全系列本地部署的“满血版”DeepSeek,为师生提供千亿级大模型服务;这个学期,复旦大学首批建设的110余门AI课程也将完成首轮开课。上海正积极推进人工智能对高等教育赋能重塑。
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结合点,高校在人才培养、基础研究、重大科技创新等方面发挥着关键支撑作用。近年来,上海高校以服务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着力点,提升创新策源能级,为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建设增添新动能。
【孕育更多“种子”和动力】
去年12月,上海科技大学作为法人单位建设的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注入器顺利通过束流性能测试验收,标志着我国迄今投资最大、建设周期最长的这一“国之重器”建设取得关键进展。
上海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首条光束线隧道
围绕“国之重器”,上海高校牵头建设了8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围绕重大科技攻关,上海高校牵头建设了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一系列高水平创新平台。截至目前,上海高校作为依托单位的25家全国重点实验室已完成重组。
“过去,一些鼓励自由探索的项目,一到考核阶段就无法形成闭环。”首批“相辉学者”、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研究员徐彦辉说,不考核给了“相辉学者”最大的自由空间。上海高校积极发挥基础研究主力军作用,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分别成立了相辉研究院、思源研究院,聚焦前瞻性、高风险的科学难题,提供宽松科研环境和长周期的经费支持,支持力度空前之大。截至发稿之时,已有12位相辉学者、5位相辉青年学者、12位思源学者和12位思源青年学者。
复旦大学成立相辉研究院。黄海华 摄
两个月前,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研究所“海铃计划”团队在西沙海域3500米深处成功布放了一串中微子探测样机。作为中国首个深海中微子望远镜大科学计划,建成后的海铃望远镜有望解答宇宙射线来源的百年难题,填补我国多信使天文观测网的关键空白。李政道研究所、上海数学中心、费林加诺贝尔奖科学家联合研究中心……依托数理化生等优势基础学科,上海高校建设了一批高水平基础研究机构。
越是丰沃的创新土壤,越是为创新发展孕育更多种子和动力。上海高校年均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总数超4000项,约占全市总数85%;近年来,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了全市60%左右的《科学》《自然》《细胞》等高水平论文;牵头获得全市70%左右的国家科技三大奖,其中上海交通大学获201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复旦大学获202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6年新增本科专业297个】
教育是基石,科技是动力,人才是核心,三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推动上海成为创新重要节点。
新学期,设立一级学科博士点的华东师范大学密码学院开始实体运作,以期解决一些重大信息安全问题。图灵奖得主、上海期智研究院院长姚期智院士透露,同样将现代密码学作为重点研究方向之一的上海期智研究院,将与华东师大联合培养博士生,今年计划招收9人并为他们提供资助。此外,华东师大还将与中国电信量子信息集团、江苏金服数字集团有限公司等7家头部企事业单位,共建密码人才产教融合基地,探索产学研协同创新。
去年底同济·临港卓越工程师创新学院揭牌,首批15个教授工作室入驻临港新片区,张东明教授工作室便是其中之一。针对隧道和地下工程中不稳定的数据传输、不协同的监测和弱预警三大挑战,他们研发了混合无线传感网络体系,在实时触发和响应、多参数类型触发、即时现场多维度警告等方面实现了显著创新与突破。博士生朱帅达说,在临港的学习经历不仅提升了专业技能,他还参与企业一线的研发和测试,深刻体会到工程现场的实际需求和技术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