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教育的基础性、战略性地位愈发凸显。2025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犹如一盏明灯,为我国未来十余年的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其中提出的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实现基础教育普及水平和质量稳居世界前列的目标,更是引发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与热议。
目标引领:迈向教育强国的坚实步伐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明确了“两步走”的战略目标。到2027年,作为开局起步阶段,教育强国建设要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效。各级教育普及水平持续巩固提升,高质量教育体系初步形成,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全面提高,关键领域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重要教育中心建设迈上新台阶。而到2035年,党对教育事业全面领导的制度体系和工作机制将系统完备,高质量教育体系全面建成,基础教育普及水平和质量稳居世界前列,学习型社会全面形成,人民群众教育满意度显著跃升,教育服务国家战略能力显著跃升,教育现代化总体实现。
这一目标的设定,并非空中楼阁,而是基于我国教育发展的现状和未来需求。近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教育普及程度大幅提高,教育公平迈出重大步伐,教育质量稳步提升。但与教育强国相比,仍存在一些差距,如优质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教育创新能力有待提高等。而规划纲要提出的目标,正是为了弥补这些差距,推动我国教育从大到强的转变。
重点任务:多维度构建教育强国蓝图
为实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目标,规划纲要部署了9个方面的重点任务,涵盖教育的各个关键领域。
在基础教育方面,健全与人口变化相适应的基础教育资源统筹调配机制至关重要。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一些地区学龄人口减少,而另一些地区则面临人口流入带来的教育资源紧张问题。通过建立基础教育各学段学龄人口变化监测预警制度,能够及时优化中小学和幼儿园布局,提高教育公共服务的普惠性、可及性和便捷性。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促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和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是提升基础教育质量的关键。加强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缩小城乡、区域、校际、群体差距,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增加公办幼儿园学位供给,完善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扶持政策,让更多孩子能接受优质学前教育;推动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和发展需求。
高等教育综合实力的增强也是重点任务之一。分类推进高校改革发展,优化高等教育布局,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发现和培养机制,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将为国家培养更多高层次创新人才,提升我国在全球高等教育领域的竞争力。
在职业教育领域,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塑造多元办学、产教融合新形态,以职普融通拓宽学生成长成才通道,提升职业学校关键办学能力,优化技能人才成长政策环境,培养更多大国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为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此外,建设学习型社会,以教育数字化开辟发展新赛道、塑造发展新优势;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筑牢教育强国根基;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激发教育发展活力;完善教育对外开放战略策略,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重要教育中心,这些任务相互关联、相辅相成,共同构建起教育强国的宏伟蓝图。
社会影响:教育强国助力民族复兴
建成教育强国对我国社会发展将产生深远影响。从人才培养角度看,高质量教育体系将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动力。无论是科技创新领域,还是文化传承与发展、社会治理等方面,都将因教育强国的建成而拥有更强大的人才支撑。
在促进社会公平方面,教育强国建设致力于缩小城乡、区域、校际之间的教育差距,让更多孩子,尤其是农村和贫困地区的孩子,能够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通过教育改变命运,实现社会阶层的合理流动,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从国际竞争力角度,教育强国将提升我国在全球教育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吸引更多国际学生和人才,促进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形象,为我国在全球舞台上的发展赢得更多机遇。
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目标,承载着国家的希望和人民的期盼。在实现这一目标的征程中,需要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将规划纲要中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为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让我们共同期待,一个教育强国屹立于世界东方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