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回顾:1秒之差,全程收费**
2025年2月4日(农历正月初七),春节长假最后一天,全国多地迎来返程高峰。当晚24时,河南省郑州市某高速出口处,一名驾驶豫A牌照新能源车的男子因导航延误和车流拥堵,在免费通行截止时间(24:00)后仅1秒驶出收费站,被系统自动收取全程通行费1567元。当事人张先生称,自己从海南三亚出发,全程约2000公里,原本计划卡点免费下高速,"导航显示23:59:50能到,结果最后2公里遇到缓行,眼睁睁看着时间跳到0点"。
![男子返程仅差1秒没赶上高速免费](http://www.caishuibiao.com//uploads/image/2025/0206/144Z23G30.jpg)
**政策争议:全网追问"是否应设宽限期"**
事件经社交媒体曝光后,#差1秒收1567元#话题迅速登上热搜。根据我国《重大节假日免收小型客车通行费实施方案》,免费时段以车辆驶离出口收费车道的时间为准。但网友发现,该政策自2012年实施以来,类似争议频发:
- 2023年,浙江车主因差5分钟被收费,起诉后法院判决"收费不合理",认为应给予合理误差时间;
- 2024年春运,广东试点"5分钟宽容期",超时车辆按最短路径收费;
- 交通运输部数据显示,2025年春节假期全国高速公路日均流量突破1.2亿辆次,较2024年增长8%,高峰期系统延迟问题更为凸显。
![男子返程仅差1秒没赶上高速免费](http://www.caishuibiao.com//uploads/image/2025/0206/144Z229441.jpg)
**法律专家:机械执行可能违背立法本意**
中国政法大学行政法教授李明指出,《收费公路管理条例》第十一条明确规定"维护公路使用者合法权益",机械执行时间节点可能违背政策初衷。他援引2024年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关于审理行政协议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强调行政机关应遵循"比例原则",在技术允许范围内体现人文关怀。
**技术层面:北斗授时与计费系统存在误差**
工程师王伟在知乎发文分析,目前我国高速公路采用北斗卫星授时系统,车载ETC设备与收费站服务器可能存在毫秒级时间差。此外,车流量过大时,部分省份的计费系统会出现延迟,导致车辆实际通过时间与系统记录不符。2024年成渝高速就曾因系统延迟误扣费,最终向237名车主退还费用。
**舆情风向:超八成网友支持设立缓冲期**
新浪微博发起投票显示,82.3%的网民认为"应设置10-15分钟宽容期",11.5%建议"按超时比例收费",仅6.2%支持严格按时间执行。抖音博主"老司机说车"算了一笔账:若按张先生案例中的0.08元/公里费率计算,其实际超时行驶距离仅约20米,却需支付全程费用,"相当于每米收费78元"。
**行业动向:智慧交通能否破解困局?**
值得注意的是,2025年1月启用的《智慧高速公路建设指南》已提出动态计费方案:通过车路协同系统,对接近免费截止时间的车辆提前预警,并根据实时位置自动计算应缴费额。目前该技术已在京雄高速、杭绍甬高速试点,但因改造成本过高尚未全国推广。
![男子返程仅差1秒没赶上高速免费](http://www.caishuibiao.com//uploads/image/2025/0206/144Z2G432.jpg)